活性炭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活性炭产学研合作

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400-000-1319

联系我们
全国服务热线:400-000-1319

电话:13570151199

传真:020-39972520

邮箱:hanyan@hanyancarbon.com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番禺大道北555号天安总部中心30号楼6层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动态 » 行业新闻
活性炭用于强汞的去除
文章作者:韩研网络部 更新时间:2025-7-30 10:41:19

  活性炭用于增强汞的去除

  汞(Hg)是一种高毒性重金属元素,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、矿山排放和燃煤电厂的尾气中。其生物累积性和持久性使其极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,对神经系统、肾脏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。因此,开发高效、环保的水中汞去除技术成为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。

  在众多去除汞的技术中,吸附法因其操作简便、成本低、效果好而受到广泛关注。特别是活性炭材料,凭借其比表面积大、孔隙结构丰富和表面化学可调性,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。然而,传统活性炭对汞的吸附能力仍然有限,尤其是在低浓度条件下,吸附容量和选择性表现不足。因此,研究者不断尝试通过表面功能化方法改性活性炭,增强其对汞的专一性吸附。

  本研究采用含硫官能团(如–SH、–S–、–CSSH)对活性炭进行化学修饰,制备出一系列硫改性活性炭(S-ACs),系统评估其对水中Hg(II)的吸附能力与机理,以期开发出一种新型、高效、可再生的水体汞去除材料。

  材料改性与表征

  改性方法

  原始活性炭首先进行酸处理,以去除杂质并增加表面羧基等活性位点。随后使用三种不同含硫试剂进行表面功能化,包括:

  硫代乙酰胺(TAA);

  硫代乙酸(TAAc);

  二硫化物(如Na2S2O3)。

  改性过程中,硫元素通过共价键或络合方式固定在碳材料表面,形成高亲汞性的吸附位点。这些含硫官能团对Hg(II)具有极强的亲和力,可显著增强选择性吸附能力。

  材料表征

  通过比表面积测试(BET)、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、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等技术,确认改性成功并分析结构变化。结果表明,改性过程中虽然略微降低了比表面积,但显著增加了表面含硫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,特别是–SH和–CSSH基团,这些基团对汞的络合作用至关重要。

  吸附性能分析

  吸附实验

  在批量吸附实验中,研究者分别将原始活性炭(AC)与硫改性活性炭(S-ACs)用于去除水溶液中Hg(II)。结果显示,所有S-ACs的吸附能力均优于原始AC,其中TAAc修饰样品表现最佳,最大吸附容量达到近160mg/g,远高于普通活性炭的吸附水平(约60mg/g)。

  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

  实验数据拟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,发现S-ACs对汞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,说明其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。同时,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符合伪二阶模型,表明汞与表面活性位点之间可能存在化学吸附机制,而非单纯的物理吸附。

  影响因素探讨

  溶液pH

  吸附效率受溶液pH影响较大。在pH为5–7范围内,Hg(II)主要以Hg²⁺形式存在,与表面硫基团络合效率较高,吸附性能最强;当pH过低时,质子与吸附位点竞争,抑制汞的结合;而在高pH条件下,可能生成Hg(OH)₂沉淀,影响吸附路径。因此,S-ACs的最佳工作pH范围在5~7之间。

  共存离子影响

  实际废水中常含有Na⁺、Ca²⁺、Zn²⁺等金属离子,可能对吸附产生干扰。实验发现,S-ACs对Hg(II)具有显著选择性,尽管存在竞争离子,其吸附容量下降有限。这表明硫基团对汞的亲和性优于其他金属离子,赋予了材料较强的抗干扰能力。

  吸附机制与再生性能

  吸附机制

  通过XPS谱图分析,Hg(II)吸附后在材料表面出现了Hg–S键的特征峰,说明Hg与–SH等硫基团形成稳定络合物。部分样品还检测到Hg₂Cl₂等沉淀物,推测在吸附过程中可能同时伴随物理吸附与化学反应。总体机制包括:

  表面络合:Hg(II)与–SH、–S–形成稳定配位键;

  电荷吸引:材料表面带负电,有利于吸引Hg²⁺;

  沉淀共沉:部分Hg与氯离子结合形成难溶化合物。

  再生利用

  采用HCl等解吸液处理已吸附饱和的S-ACs,研究其再生能力。结果显示,经过五次吸附–解吸循环后,材料仍保留约85%以上的初始吸附容量,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与经济性,适合推广应用。

  本研究表明,通过引入含硫官能团改性活性炭可显著提升其对水中Hg(II)的吸附性能。硫改性活性炭不仅具有高吸附容量、良好选择性和适应性,还具有优异的再生性能,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水处理材料。尤其在低浓度汞污染治理和实际复杂水体条件下,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。

 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:

  官能团优化:研究不同结构和价态的硫化合物对吸附性能的影响;

  多污染物协同吸附研究:评估S-ACs对多种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协同去除能力;

  固定床和动态实验:推动材料从实验室向实际工程应用过渡;

  绿色制备工艺:开发低成本、环保的改性途径,降低商业应用门槛。

  通过持续改进材料性能与工艺控制,硫改性活性炭有望在工业废水净化、饮用水安全保障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,为实现水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。

文章标签:椰壳活性炭,果壳活性炭,煤质活性炭,木质活性炭,蜂窝活性炭,净水活性炭.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yhxt.net/hangye/hy1333.html

查看更多分类请点击:公司资讯    行业新闻    媒体报导    百科知识    

下一篇:没有了!